close
38663635_1001889216602551_7499943450725318656_n.jpg
我以前一直想要成為「完美的自己」,所以試圖用強大的心智來糾正自己的行為/想法。
試過的人大概都知道,這終究會失敗的(實際上也是)。
後來,當我沒在嘗試改變自己、追求完美時,個性反而迅速地轉變了。
到底怎麼辦到的呢?

下面這段書摘,解釋得很清楚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「在我們生命早期,就已經形成對壓力典型的反應模式。
當我們小時候遇到困難,生命的平滑綢緞就會開始皺縮,
那個皺縮彷彿是形成了一個可以收緊來藏住自己害怕的小袋子。
那個我們當作應付策略的小袋子──就是我們的主要特徵。


當壓力來,有些人傾向退縮,有些人更掙扎求完美或是引人矚目。
有些人更勤奮,有些人更懈怠。
有些人更忙碌多話,別的人則是比平常更不開口。


我們經常會犯下一種錯誤,就是假設自己可以很簡單地用努力和自我分析來重新訓練自己,
也許想成自我研究,讓自己學習怎樣運用不同方式來思考,像是學習如音樂或書法等的一項新技能。


然而,我們慣性應付壓力的方式,是 #誤用了心智才導致情緒的皺縮
因此我們也無法利用同樣層次的心智來解決難題:
我們正在探尋的東西,卻正是我們用來探尋這個東西的工具和方法,
而我們想法的曲解便會把想要改正的努力也曲解了。


我們會嘗試各式各樣虛假的解決辦法,其中一種叫做正面思考,
其實它只不過是我們心智的一種計謀。
我們訓練自己去正面思考,但我們 #根本沒有真正了解自己,所以還是會遭遇困難。
這種策略從來沒有成功過,也永遠行不通。


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逃出這個關閉的迴圈,把自己看得一清二楚:#站到心智之外來觀察它
因為這個觀察者可以觀察念頭,所以它不是我們的念頭。
我們必須觀察自己的心靈,注意它在幹什麼;
我們必須觀察它是如何在製造充斥著自我中心的想法,引起我們身體緊張。


越去觀察自己的念頭和行為,我們的主要特徵就越會淡化;
它越淡化,我們越會願意去體驗那個造出主要特徵的恐懼感。


修行有多年時間都是在強化這個觀察者。
到了最後,我們就會心甘情願地去做下一件該做的事,一點也不反抗,
然後,這個觀察者就會退居幕後了。


我們不再需要這個觀察者,我們可以就是生命本身。」

--《生活在禪中》夏綠蒂‧淨香‧貝克

#生活在禪中
#改善個性的方法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個性 完美 心智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刺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